您的位置:首页 >消费 >

新资讯:【关注】2023年全国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23-06-06 10:04:41    来源:火爆农化招商网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水稻栽培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53亿亩次。其中,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进一步重发趋势明显;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重于上年。

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华南稻区中等发生,为害继续加重,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稻飞虱在华南中西部偏重发生,华南南部和东部、西南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稻纵卷叶螟在华南中西部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600万亩次。

纹枯病在华南中西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华南南部和东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5700万亩次。

稻瘟病在华南南部、江南、长江中游稻区中等发生,丘陵山区、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局部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

其他病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三化螟、大螟轻发生至偏轻发生。

早稻病虫害预测依据

(一)多数病虫具备中等至大发生基数

1.二化螟。华南大部稻区处于一代幼虫为害期,总体偏轻发生,重于去年;平均亩幼虫量,华南大部一般为60—600头,其中,华南东部同比增加70.8%,广西灵川可高达1.8万头;枯心率一般在5%以下。江南稻区处于越冬代蛾盛末期至一代卵孵盛期,总体偏重发生,平均亩幼虫量一般为1000—9400头,同比增加2.6%—37.0%,其中浙江龙游和江山平均达1.8万—1.9万头,江西安福县、湖南隆回个别未防治田块超10.0万头。长江中游稻区冬后平均残虫量一般为2100—3800头,同比增加22.8%—26.3%,较近5年均值增加39.4%—43.7%。

2.稻飞虱。早春迁入量较低,自4月中旬以来西南和华南稻区迁入量逐渐增多,5月桂东北、桂南、滇南、滇西均出现单灯单日千头以上迁入峰,其中5月8日云南江城、5月18—19日广西灌阳和灵川灯下虫量超过7000头。平均百丛虫量,华南、西南南部、江南中部稻区田间一般为90—600头,其中,华南中部和东部、江南中部同比分别增加45.6%、4.5倍、14.4%,广西浦北、田阳和云南澜沧、孟连、双江个别田块高达0.5万—1.6万头。

3.稻纵卷叶螟。从3月上旬开始陆续迁入我国华南和江南稻区,截止至5月24日,华南、江南稻区累计迁入虫量分别为4500—9800头、1400—2100头,较近10年均值增加26%—2.6倍,其中5月10—11日广西合浦灯下出现迁入峰,峰日蛾量超千头。当前亩蛾量,华南稻区一般为100—1000头、同比增加10倍以上,桂南、粤西、粤北、闽西可达2000—9000头,其中广西钦南和钦北、广东阳江部分田块高达1.0万—1.6万头;亩幼虫量,华南大部、江南中西部稻区一般为100—3500头,其中,华南中部和东部、江南中部同比分别增加1.6倍、47.2%、2.2倍,广东佛山和阳春、福建永定个别田块达1.6万—2.3万头;亩卵量,广东韶关一般4.6万—5.7万粒,高达14.8万粒。

4.纹枯病、稻瘟病。田间菌源充足,部分地区感病品种偏重发生,其中纹枯病病株率一般为1.0%—18.8%,稻瘟病病叶率一般为1.0%—10.0%,与去年相近。

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滇南芒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0亩,病丛率高达80%;粤西、琼南、湘中点片发生,早稻中后期毒源有增殖风险。

(二)栽培条件适宜及抗药性上升等因素增加重发流行风险

今年早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早稻主栽品种以优质高产型为主,抗病性普遍较弱,病害流行风险大;各地桥梁田、插花田普遍,有利于害虫辗转为害;农民偏施氮肥,水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据2022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监测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呋虫胺、吡蚜酮等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噻嗪酮、毒死蜱等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等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高水平抗性区域已由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扩展至华南中西部稻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湖南中南部和湖北武穴种群对阿维菌素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科学合理用药要求更高、难度加大。

(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流行

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测,6月,我国早稻主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持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此外,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北上可能性较常年大,主要影响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以上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水稻“两迁”害虫迁飞为害,以及稻瘟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来源:全国农技推广)

标签:

相关阅读